歡迎光臨-----古德明的影像世界 !

農事 魚事 庄稼事 事事關心系列 酸菜篇-6/7

台灣鄉土影像故事 -酸菜篇-6/7

酸菜(客家話又稱鹹菜)

小時候在老家過年,除夕夜團圓飯中,媽媽一定會端出一碗長年菜,意味著過年吃長年菜會長命百歲,歲歲平安。長年菜就是芥菜,或台語稱刈菜。用來醃酸菜的是大芥菜,菜梗直短菜葉多。

而今正值歲末冬寒,正是製作酸菜的好時節,北部鄉下農家醃法,仍依循古法製作,一般將菜園砍下之芥菜需先除去枯萎,雜物,最後洗淨陰乾,獲致顆顆分散庭院中,經太陽進行陰曬萎縮,使之軟一點,以免太脆而折斷。


所釀製酸菜,沒經太陽日曬是不香的,因此,一顆顆碩大芥菜,先清洗摘除黃葉,經過大自然萎凋後,灑鹽手搓(腳踩)使菜軟化,才放入大桶子裡浸泡,經數日桶中浸泡,再一顆顆或一葉葉分離經日曬風乾。芥菜在自然發酵下變酸,才能完成又酸又香的酸菜美食。

放進缸裡,淋一些鹽巴,菜與鹽巴層層堆疊,最後以重物如石頭壓住,蓋上蓋子密封。 壓石的作用是把菜裡的水份壓出,並把菜壓進鹽水裡浸著,這兩點手續是醃菜成功的必要關鍵與步驟,否則,青綠新鮮芥菜,乳酸菌無法分解芥菜中糖類產生乳酸的結果。

約進行20多天左右,大芥菜就變成偏黃漂亮好吃的酸菜。這過程不只是鹽醃,還有天然的乳酸發酵,才能產生美妙的酸味,期間須經日曬風乾。



在收割後的稻田上進行酸菜曬乾,還須定時進行翻身再日曬。 ! 農婦在田中之一舉一動情景,宛如世界名畫---拾穗。愛紀錄影像的我,常利用上班假日便走進農村,尋找農村日常生活主題,經與農民溝通,留下最美好影像,以免日後機器自動化後,祖先傳統製作酸菜過程而失傳。











最讓人津津樂道的,就是客家人堅持古法「用腳踩」製作酸菜的傳統,先脫掉腳上鞋子,用雙腳慢慢來回踩踏。小時候媽媽認為雙腳來回踩在芥菜上,是我小孩子的工作。一面踩踏一面灑下鹽巴,才能破壞芥菜的表皮,如此方能做出好吃的酸菜,這種堅持「用腳踩」的古法,酸菜才會好吃 ( 媽媽還偷偷告訴我,如此可醫治香港腳 )



將酸菜再曬、醃成福菜時,大都會挑選菜梗,而剩下的嫩葉則會繼續日曬到全乾,再捲成球狀,就是飯桌上的梅干菜。因完全乾燥沒有水份,可增加保存期限,吃起來香甜帶點酸味。一般大飯店最熟悉的客家料理「梅干扣肉」這道美食,就是以剁碎梅干菜再加入絞肉,餐嘬上的肉香、梅干香撲鼻而來,令人垂涎欲滴。


酸菜的製程需要密集人工作業,非常辛苦,鄉間都是一些老弱婦孺,任勞任怨的工作,年青人都不願意做,技術快失傳了。

最後,請繼續點選閱讀

------>  台灣鄉土影像故事 -酸菜篇7/7








農事 魚事 庄稼事 事事關心系列 酸菜篇-5/7


台灣鄉土影像故事 -酸菜篇-5/7

而今正值歲末冬寒,正是製作酸菜的好時節,北部鄉下農家醃法,仍依循古法製作,一般將菜園砍下之芥菜洗淨,須先進行陰曬萎縮,使之軟一點,以免太脆而折斷。


沒有經過太陽曬也不香,因此,一顆顆碩大芥菜,先清洗並摘除黃葉,經過大自然萎凋,灑鹽手搓 ( 腳踩 ) 使菜軟化,才放入大桶子裡浸泡,再經日曬風乾,芥菜自然發酵變酸,才能完成又酸又香的酸菜。
 







醃漬過的酸菜,經由天然日曬陰乾,在水分尚未完全乾燥時,塞入玻璃瓶內,以竹子慢慢用力平均擠壓至瓶底,或裝入大型菜甕中,是一繁複工作。密封後等待酸菜自然發酵,約30天左右,就可成為著名客家特有酸菜(客家話稱為覆菜)。要吃時,還需以特製乾淨鐵鉤,慢慢將瓶內覆菜勾出來。








最後,請繼續點選閱讀


------>  台灣鄉土影像故事 -酸菜篇6/7







農事 魚事 庄稼事 事事關心系列 酸菜篇-4/7

 
台灣鄉土影像故事 -酸菜篇-4/7

有幸巧遇於苗栗農婦們,在鄉村一古厝前,先以竹架製成三角支撐,之間再以竹竿連接,以利將一顆顆於桶中浸泡過酸菜,一顆顆掛在竹竿上進行日光浴。

以下為當時進行傳統日曬酸菜,農婦作業及裝瓶情景,詳加記錄,以利分享部分作業過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最後,請繼續點選閱讀



------台灣鄉土影像故事 -酸菜篇5/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