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-----古德明的影像世界 !

孔廟


依歷史文獻記載於魯哀公十六年,即西元前479年,孔子七十三歲病逝,葬於泗水之濱。孔子過逝後第二年,魯哀公下令將其故居改建為廟。一開始,只有三開間的規模,供奉的是孔子生前用過之衣冠、琴、車、書冊,也就是山東曲阜孔廟,更是歷史上第一間孔廟。

台灣的孔廟多在日治時期設置,也有由地方人士捐資修建,在戰後都已改建。孔廟每一棟建築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與意義,亦有許多珍貴的文物,是台灣一項重要且豐富的文化資產與教育資源。



而臺北市孔廟的創建,肇始於清光緒年間。當時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,臺北府孔廟初建時,由當時臺北知府陳星聚督工,在光緒七年(西元1881年)完成了大成殿、儀門與崇聖祠。第二年,再建造禮門、義路、櫺星門、泮池與萬仞宮牆,到光緒十年(西元1884年)才完成竣工,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。

















宗廟建築代表法統理智與地位的象徵,也包含後代子孫對祖先的尊崇與思念,孔廟建築為坐北朝南,參酌曲阜孔廟並融合閩南風格而建築,也是全台唯一由民間出資興建的孔廟,民國十四年(西元1925年)由辜顯榮、黃贊鈞、陳培根等人,歷經14年,有近200多人集資興建,於1939年竣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相關圖文請繼續點閱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