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-----古德明的影像世界 !

收穫的喜悅---4—曬稻埕風雲


收割時節是農家經過半年來耕耘最歡樂的時光,收穫也是一種盼望與汗水交織串連而成的結算點,農夫經過宛如照顧嬰兒般,一種無盡無息的投入,收穫時則是一筆完整的所得,得到歡呼收割的獎賞。

但最怕的是水稻生長其間的病蟲害或開花時節連續的陰雨,更怕的是黃澄澄低頭的稻穗遇到颱風襲擊。所以收穫的季節,對農家而言,是上天給他們的一個回報,也是農家生活中,重要的一項大事。











每到稻穀收割時,農家老屋前的「大稻埕」,無不呈現曬稻穀景觀與陣陣穀粒芳香。農夫將一擔擔籮筐的穀子,挑回曬穀場,立即由農婦或家人接手,進行穀子以外雜草分離作業,並進行曬乾工程,如果沒有馬上處理,濕濕的稻穀成堆很容易生熱發芽,所以收割完後的第一件事,就是稻穀曬乾,才不會讓農夫的心血白費了。









早期傳統農家曬穀場---「稻埕」,須先行地面處理作業,採泥土與牛糞加水混合,平均灑於地面上,有助於曬穀子作業。曬穀需要平坦的空地,並有兩三個高出地面三四公分的高點,作為傍晚將穀子收成堆用,以防下雨穀子浸泡到雨水。


穀篩器

「穀篩器」以竹片編織而成圓形過濾網,挑回來稻穀倒進篩網中,將雜草等非穀子以外碎物清除後,操作者以雙手握住「穀篩器」框把手,雙手呈現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搖晃「穀篩器」,飽滿穀粒篩落地上,稻芒、草莖等雜物留在篩上,再倒至一旁成堆,留作日後餵雞鴨鵝食用。












曬穀耙

現在大都採用機器烘乾稻穀,曬穀耙已消失,都市的年輕人甚至沒看過,更不了解它的作用。較原始曬穀耙採純木製,但容易受損,後來為鐵製所取代,但農家仍比較喜歡用木製品,一次所耙穀子的厚度容易掌控。




曬穀及翻穀的動作並不難,就是把穀粒在地上堆積,耙成一排排的山稜狀,中間要預留一些空位,進行日曬。每隔一段時間要用曬穀耙進行翻轉。週而復始將穀子平均攤平,再進行一下小山丘變大山丘,如此薄薄的耙個三、四次後又攤平,使裡層者翻至上層接觸陽光,裡裡外外都能均勻曝曬到,宛如讓穀子洗三溫暖般。








大拖耙

「大拖耙」以木柄加木板及兩條拉繩構成,即於木板中央固定木柄,左右下方固定繩子,小時候,小孩掌控木柄,父母兩人拉繩子,將穀子拖拉成堆。這是到了黃昏時分,太陽公公下山了,結束一天曝曬,才用得上工具。以「大拖耙」將所有的稻穀都集中堆成一個大堆,宛如小山丘,蓋上稻草,防止露水的濕氣,隔天再重新攤開來曬。



每當看到烏雲密佈或午後西北雨時,農夫們也會趕快將稻穀收成堆,以稻草覆蓋之。不然雨水淋濕稻穀,辛苦曬乾穀子再泡上雨水,豈不前功盡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