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-----古德明的影像世界 !

酸菜的故鄉---大埤鄉---紀實1/2

 酸菜的故鄉---大埤鄉---紀實1/2

日前YMCA青影攝於林社長領銜安排下,組一攝影外拍團前往酸菜的故鄉---大埤鄉,進行一天收穫滿滿的影像拍攝紀錄之旅。有關台灣農村傳統酸菜製作紀錄,我雖拍攝紀錄過很多次,然本人仍不厭其煩報名參加前往了。



首先,了解有關雲林縣大埤鄉地名的由來,經查文獻資料得知大埤鄉原名大埤頭,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據時,就己經有大陸移民來此進行開發,在過去該鄉有一座紅毛大埤,荷蘭政府稱它為「紅毛埤」,直到台灣光復後始稱為「大埤鄉」。

醃漬食物是客家飲食上的一個重要菜餚之一,酸菜於年底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製作。醃漬酸菜原料為芥菜,芥菜也就是過年圍爐時,一定會吃的「長年菜」。長年菜就是過年應景美食之一,在各種蔬菜中,以芥菜的葉子最長也最大棵,吃進嘴裡略帶苦味,但多嚼幾次就會回甘,象徵著苦盡甘來,因此,被選做舊曆年節的長年菜,有大吉大利的意涵。

而大埤鄉不管是種植面積或產量均高居全台第一,為當地農民帶來不少經濟收益,而今提供全台幾近八成的酸菜貨源,因而獲得「酸菜王國」的美譽。

目前餐廳提供的美食:梅干扣肉、酸菜白肉鍋、酸菜炒大腸等食材,如果這些美食中少了酸菜」,就感覺很不對味。

大埤鄉酸菜專業區面積涵蓋甚廣,於民國92年獲得「文化建設委員會-地方文化館」補助,設置大埤酸菜館,館內陳設、展覽許多過去農民耕種及醃漬酸菜的各項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具,會勾起民國四五十年時兒時回憶的影像。

酸菜專業區及酸菜文化館館址位於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民生路665(大埤鄉酸菜專業區內),如今該專業區,已發展成休閒農業中心。

於大馬路邊,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直挺挺且精緻醒目雕塑---酸菜的故鄉,表示我們已經到達要拍攝記錄酸菜所在地了。


於大門口進入處,豎立大埤鄉酸菜專業區招牌,及看到大大的檜木桶,此橡木桶應是以前曾擔任過醃漬酸菜用,已經很稀少了,漸層大型木製骨董。而今檜木桶過於老舊甚至逐漸不堪使用,村民開始改用大型水泥製作的醃漬桶,為了方便作業,水泥醃漬桶都建造在田邊,現在這些橡木製作的醃漬桶已功成身退,荒廢在田間,成了這裡的特殊景觀。





走入大門左手邊即為「大埤酸菜館」,入口處前有傳統的牛車、用繩子編織的牛藝術品,還十分吸睛。再往前走,左手路邊可見一福德正神,在保佑村民。





酸菜專業區裡,216個直徑3.6米寬,深4.2米的水泥圓形醃製桶更這裡的一大奇觀,據說一桶可以醃製約二公頃6萬棵的芥菜。在醃製過程除了灑鹽及舖菜仍須人力外,其他完全機器化。經過醃製發酵約4060天後,即可取出,再經人工包裝,成品販售至全省各地市場。









在酸菜專業區裡的農婦正忙著篩檢已醃製好的酸菜。一群農婦正在忙著篩檢已發酵完成的酸菜,陣陣撲鼻的酸菜香,使人連想起傳統美食中的「酸菜鴨」,這是屬於大埤鄉特有的味道。















請繼續點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