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-----古德明的影像世界 !

播田---退步原來是向前 ---下集

插秧前,農夫先在育秧苗圃中,一鏟一鏟將秧苗分割,井然有序的將鏟下秧苗一層一層的疊在「秧披」中。最後,再將「秧披」置於「秧架」上,挑至田埂,並平均數十公尺處陸續放置,以利供插秧師傅插植。 

播田時,將裝滿秧苗的秧披」置於「秧船」中,隨插秧作業將「秧船」往後方推移,插秧者右手大拇指並套有「蒔田管」,可預截取數株秧苗,再將秧苗插入泥中時保護拇指。插秧師傅右手大拇指套上「蒔田管」,在於保護拇指,並可預截取適當株秧苗,插入田土中。


 
將秧苗插進稻田中,需間格適當有序且顧及美觀,傳統農民插秧時,會使用秧繩、秧標,在稻田中做記號。一般將線頭和線尾用重物或竹子,按照所需方向固定於田埂兩端,或直接將頭和尾埋入兩端的田埂。或用插秧輪,以拖拉方式,於農田中畫出經緯線,俾利農夫依經緯線植入秧苗。


 


 
一般農夫插秧於水田中,其行與行的間距約為25公分,前後株秧苗的距離約20公分。接著選取已經長出四至五片葉子,而高約10多公分左右的秧苗,在田裡背著風,從風尾往風頭方向倒退著插植。


插植的時候,左手用拇指、食指和中指抓取秧苗,每三至五株一叢,插入田裡。秧苗插入田裡的深度約一公分半至兩公分間,若太淺易被風吹倒;太深則根部容易發育不良,影響將來成長。
因為秧苗會繼續繁衍發芽,所以一株不需要太多,免得後續稻子生長得太密,因生長密度如果太高,相對的病蟲害就會越多,稻穗的開花數以及產量將會減少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傳統插秧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,通常以半蹲姿勢作業,自水田右側「起工」,每人以橫排方式插種,農夫兩腳張開,右腳右前方開始插兩叢,兩腳中間再插兩叢,最後左腳左前方再補一叢,插到第五叢時,移動右腳後退,再插種次排到第三叢時再退左腳,如此週而反復的步驟後退,秧船也隨手移動,台灣南部農民亦採一次橫排方式插種六欉。

   
插秧種田時,特別容易餓,為補足體力,一天除吃三餐外,還要加兩次點心。



布袋和尚〈插秧偈〉的悟道詩: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變見水中天;心地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插秧作業必須以退為進,此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的概念,比喻君子需謙退不爭。


一般人總以為人生是永遠向前走,才是進步、才是風光的,而這首詩正告訴我們,退步的人更是向前,更為風光的。在功名富貴之前「以退為進」,是何等的安然自在!忍耐三分,是何等的悠然自得!

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,遭遇挫折時,如不能轉換心情,改變思考模式,則往往會陷身於失敗的泥淖,而無以自拔。而布袋和尚的另類思考,正帶給眾生的我們深刻的人生啟示,彼此共勉之。

在農田忙碌了一天的老農,彎著腰,拖著一副疲憊的身軀收工,緩步走向自己溫暖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