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瑞月的時代精神
玫瑰古蹟是蔡瑞月用舞蹈為台灣所寫下的歷史,為一傳承、繁生、奉獻藝術力量的溫室,在此培養許多舞蹈新秀,在台灣土地上,綻放出許多美麗的種子。
今晚(2020.0828)三場精彩表演即:
1.《死與少女》 1953 年首演
藉由舒伯特的作品〈死與少女〉,蔡瑞月編作了少女遊走死亡與存活的邊緣,面臨死亡的蹂躪,對生命及死亡的課題,有了更深刻的體認。吳叡人說,蔡瑞月是「從被死亡糾纏的少女成長為超越死亡的少女」,她的舞作「死與少女」,表達出在白色恐怖的壓迫下蔡瑞月的恐懼和痛苦。吳叡人說,蔡瑞月年輕時深刻表現「死與少女」的掙扎,到 80 歲仍然是跳舞的少女,已成為「超越死亡的少女」,在舞蹈中得到自由,而這少女的力量還會繼續傳下去。 (文字稿取自玫瑰古蹟 §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網站)
2.《印度之歌》1946 年首演
舞蹈家蔡瑞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,從日本搭乘大久丸船返台。 清晨留學生們引頸遠望家鄉,蔡老師則在甲板上暖身,太平洋的海水迎面湧來,在腦中揚起林姆斯基˙高沙可夫的〈印度之歌〉而作,這是台灣第一支現代舞。(文字稿取自玫瑰古蹟 §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網站)
〈傀儡上陣〉是台灣第一支人權作品,1953 年離開綠島監獄,蔡瑞月在白色恐怖服刑期間她說:我白天活著像傀儡般,只有在夢裡才能懷抱我的孩子。〈傀儡上陣〉-蔡瑞月說這是我的故事。(文字稿取自玫瑰古蹟 §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網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