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-----古德明的影像世界 !

蔡瑞月的時代精神

 蔡瑞月的時代精神


玫瑰古蹟歲滿百年,有幸來欣賞並拍攝蔡瑞月的經典舞作,真是榮幸。

玫瑰古蹟是蔡瑞月用舞蹈為台灣所寫下的歷史,為一傳承、繁生、奉獻藝術力量的溫室,在此培養許多舞蹈新秀,在台灣土地上,綻放出許多美麗的種子。

今晚(2020.0828)三場精彩表演即

1.《死與少女》 1953 年首演

藉由舒伯特的作品〈死與少女〉,蔡瑞月編作了少女遊走死亡與存活的邊緣,面臨死亡的蹂躪,對生命及死亡的課題,有了更深刻的體認。吳叡人說,蔡瑞月是「從被死亡糾纏的少女成長為超越死亡的少女」,她的舞作「死與少女」,表達出在白色恐怖的壓迫下蔡瑞月的恐懼和痛苦。吳叡人說,蔡瑞月年輕時深刻表現「死與少女」的掙扎,到 80 歲仍然是跳舞的少女,已成為「超越死亡的少女」,在舞蹈中得到自由,而這少女的力量還會繼續傳下去。 (文字稿取自玫瑰古蹟 §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網站)















2.《印度之歌》1946 年首演

舞蹈家蔡瑞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,從日本搭乘大久丸船返台。 清晨留學生們引頸遠望家鄉,蔡老師則在甲板上暖身,太平洋的海水迎面湧來,在腦中揚起林姆斯基˙高沙可夫的〈印度之歌〉而作,這是台灣第一支現代舞。(文字稿取自玫瑰古蹟 §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網站)













3.
《傀儡上陣》1953 年首演

〈傀儡上陣〉是台灣第一支人權作品,1953 年離開綠島監獄,蔡瑞月在白色恐怖服刑期間她說:我白天活著像傀儡般,只有在夢裡才能懷抱我的孩子。〈傀儡上陣〉-蔡瑞月說這是我的故事。(文字稿取自玫瑰古蹟 §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網站)









欣賞以上表演前,先於跳舞咖啡廳Café吃晚餐,此餐廳裝潢古色古香,能於此百年古蹟內共進晚餐,實屬超值。










最後,進行一研討會。







石門嵩山收割樂---2/2

石門嵩山收割樂---2/2


稻米已成為我們的主要糧食作物,稻秧的生長條件,必須要有充分的水份灌溉,方能成長。稻子成長過程從發芽、播種、施肥、開花,最後結實的過成。

收成:


當稻穗垂下,金黃飽滿時,就可以開始收成,由於梯田大型農耕機具出入不便,必須採傳統收工歌稻方式,由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,再紮起,將結滿稻穗的稻桿送進水稻脫殼機內脫穀。於是打穀機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,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。


















篩選、乾燥:



收成的稻穀需要進行乾燥處理,農夫以籮筐或布袋挑至在三合院前的穀埕前進行日光曬穀,需時時翻動,讓稻穀乾燥。篩選則是將空核穀子等雜質刪掉,傳統採圓形竹製篩,但現在已採電動分穀機經風力及抖動分穀,於是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。在處理成條狀進行日曬,直至傍晚時分,日落西山,防止露水或下雨,將穀子收成堆。













環保與生態


由於農夫力推友善農作,不使用化學肥料、農藥,生產黑米等,經農民共同努力,生態恢復、維持得很好,吸引白腹秧以稻梗進行築巢,並下蛋五顆進行繁衍,傳宗接代,堪稱環保生態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