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埔最迷人的就是當地建築與風土人情,從短短不算長的老街,在在述說著北埔當年的風光與繁華。
金廣福公館創建於1835年,記錄了新竹內山閩客先民的開拓史,亦融合閩客建築古風與墾拓社會簡樸有力的建築藝術,而金廣福公館為最代表的建築之一。
「北埔老街」自清朝開始,就是最熱鬧的商業中心,稱之為上街與下街,兩旁街屋的牌樓建築更是別具特色,只可惜年輕人往大都市就業,現在就建築僅剩保留原始舊貌;不過這裡的歷史古蹟可說是一多元又豐富的客家文化,更是值得各地民眾來此探索,以慢活態度來走一趟!但是大家來「北埔老街」總是霧煞煞,不知道要吃什麼、買什麼或是帶什麼伴手禮回去,但路過老街小館、粄條店、菜店包、酥糖、餅行、擂茶及與新埔共享盛名的柿餅等店家,都是超人氣首選,如能安排一日遊,不但頭腦、肚子都會滿載而歸,更難得走下幾小時的步伐,身體一定會更加勇健!
以下就來介紹金廣福公館
由於我們此一團隊遊客對此「金廣福公館」陌生,特請古先生幫我們導覽。得知本古蹟創建於清道光14年( 西 元 1834 年 ),係應閩、粵籍墾荒戶辦理竹塹城東南山區墾隘業務之需要,除了辦理佃人繳租的墾務,又兼辦隘丁領取隘費、隘糧的事務,內部建築雖不大,但保存得十分完好,它代表閩客先民合作墾拓精神,也象徵族群融合,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。
有關「金廣福公館」的由來
因當時商人喜歡以「金」字冠號,取其發財多金之意;「廣」代表廣東,「福」代表福建,福建籍墾戶首周邦正住在竹塹城內,主管有關衙門公事和會計事務,並掌管戳記;而光東客家人墾戶首姜秀鑾則進駐墾區,擔任守隘防番和督工開墾的任務。 這在臺灣早期閩、粵兩籍人士互鬥嚴重情況下,堪稱少見,為臺灣閩粵族群之合作立下典範。本古厝格局採坐北朝南四合院格局的住宅,整棟建築造型平穩樸實,流露出早期移民拓墾背景之性格。公館的平面型式類近廣東客家地區的「雙堂屋」,結構為石材砌築的承重牆系統,牆厚達五十公分。
此為做餅的石磨,記得我念初高中年代,鄉下過年過節要做甜餅或菜頭餅,父母都叫我一大早起床,幫忙將糯米出力來回旋轉研磨成漿。
此為原汁原味該公館大木門,因有點腐朽,故暫置一角,以為留念。
對外防禦敵人射擊用的槍彈孔
木質保險箱
現在「金廣福公館」門廳上,尚保存著光緒十年的「義聯枌社」古匾,第二進正廳門上「金廣福」三個字,除了原先的意義外,後也隱含台灣開疆拓土和族群融合的深刻意涵。為保護珍貴的文化資產,現懸掛於金廣福公館大廳前之金廣福匾額為複製品,原件由北埔姜家後代另行收藏。
1983年12月28日,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,金廣福公館名列其中。但於1997年5月,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修法後,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,而採用國定、直轄市定、縣市定三級。金廣福公館改為國定古蹟。
請繼續點選欣賞---浪漫台三線沿線鄉鎮人文風光美景 :↓ ↓ ↓ ↓ ↓